菏泽职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7月28日,菏泽职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筑牢思想防线,传承红色基因” 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团,走进成武县党集镇,开展了一系列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作为乡村文旅体验官,在田间地头、在乡村车间、在红色展馆,通过调研乡村产业了解产业振兴情况,体验非遗文化感受文化振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讲等活动全方位感受乡村振兴成果与家乡近些年的发展变化。
1.走进智慧农业车间,感受乡村振兴脉搏
宣讲团来到当地智慧农业发展公司,同学们通过观察全自动养殖生产线、循环水系统、渔光互补设施,将课堂上的“智慧农业”“生态养殖”等抽象概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了解公司“数字化循环水育种技术”如何通过设备实现水质、水温的精准调控,或是“渔光互补”如何解决传统养殖中的能源消耗与土地利用问题。同学们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感知智慧农业的技术细节、模式创新和产业价值,真正实现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理解产业”的活动目标。



2.化身文旅体验官,感受青春与活力
宣讲团走进当地的一处“村咖”,与返乡创业的青年群体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出于发展家乡和实现自我梦想的情怀而返乡创业,这让我们看到乡村在新业态下发生的变化,打破了同学们以往对乡村的固有认知,生动展示了乡村也能承载理想的生活。宣讲团的同学们在这里体验了饮品制作、模拟经营等实践活动。同时,宣讲团在这里面向当地青年大学生和乡镇青年干部开展了“筑牢思想防线,传承红色基因”爱国主义宣讲。



3.触摸非遗温度,传承非遗精神
在非遗工坊凤凰台酒坊里,宣讲团沉浸式感受传统酿酒技艺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同学们将课堂知识与乡村非遗实践结合,作为国际交流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了解传统酿酒技艺和深厚非遗文化底蕴的同时,积极思考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宣讲团与当地工作人员积极交流了如果通过文旅途径推广酒坊文化,共同探讨了如何让非遗“活”在当下、“火”在民间。


4.感受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宣讲团走进党集红色回忆展馆,在历史的回溯中感悟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展馆内,“铁血寒冬,进驻党集”等展板与珍贵实物交相辉映,配合生动的场景复原,将革命先辈在党集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坚守信仰的故事娓娓道来。同学们驻足凝视,认真聆听讲解,从历史文字与老物件中,探寻党集在革命岁月里的烽火印记,深刻感悟先辈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通过触摸历史、传承使命,让红色记忆在心底扎根。


5.走进拖拉机博物馆,解码农机发展记忆
宣讲团走进成武县拖拉机博物馆,在一台台老农机中,探寻农业机械化发展脉络,深化对农业发展历史的认知,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从馆藏的东方红拖拉机到各类老式农具,同学们在讲解员引导下,了解不同年代农机的功能、特点与演变。凝视着展厅里 “拖拉机样式和性能一定要适应我国的气候和地形” 的批示,大家深刻体会到农业机械发展与国家需求的紧密关联,感受先辈们在农机研发、推广中付出的智慧与汗水,让农业发展的历史记忆在触摸老物件中变得鲜活。
同学们在参观中主动挖掘农机背后的奋斗故事。从早期农机人克服技术难题、推广农业机械的艰辛,到新时代农机智能化升级的探索,宣讲团计划通过校园分享会、短视频创作等形式,向更多人传递农机产业“自力更生、创新奋进”的精神,同时结合专业知识,为乡村农机文化宣传、农业科普教育出谋划策,让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青春实践中延续。




结语:
此次国际交流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探索,同学们进一步理解科技、产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意义。通过沉浸式学习与实践,不仅提升了对产业振兴认知深度,更激发了投身乡村振兴、传承艰苦奋斗精神的责任感。未来,国际交流学院将继续引导青年学子从实践中汲取力量,用知识与行动助力当地发展,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