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职业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国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美丽的牡丹之都——山东省菏泽市,位于菏泽市牡丹区长城路999号,校园占地865亩(内有万花湖130亩),规划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下设旅游管理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商贸物流系、机电工程系、交通工程系、建筑与化工学院、育中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基础教学部、国际交流学院共10个院系。开设工业机器人、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电子商务、学前教育等47个专业,在校生15869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3643人、非全日制在校生2226人。教职工643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94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33人,双师型教师198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548万元,图书101万册。先后被命名为全国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试验校、全国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中国牡丹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大数据培训基地、山东省外包服务培训基地、山东省跨境电商培训基地、山东省旅游产学研合作基地、山东省华文教育基地、山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在2021年山东省教育厅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考核中,菏泽职业学院位居全省近百所职业院校第44名,跻身全省中游水平。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大力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利用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资金、吸纳社会投资、校企合作办学等方式筹措资金1.2亿元用于教学设备及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建成人工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网红直播、数字酒店、学前教育、非遗文化、创新创业等学生实训基地6万平方米,拥有计算机2300台,建成智能教学、办公平台58个,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和信息化终端应用校园全覆盖。

       师资力量得到充实。2018年以来,学院先后引进、招聘、选调各类优秀人才230人,聘请20位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和能工巧匠作兼职任教;累计派出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和企业实践锻炼830人次,支持100余名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完成国家级课题99个、省级课题173个、专利16个。学院26名教师入选省级以上教育教学专家库,17人获省级以上个人荣誉称号,390人获省以上教学能力、教科研成果奖励,2021年度学院教师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实现了菏泽职业教育史上的历史性突破。

       办学质量稳步提升。深度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市“231”产业体系,新增药品生物技术、智能装备技术、金融科技、学前教育等新兴产业和地方主导产业专业21个。电商物流、人工智能两个专业群立项建设省级品牌专业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立项建设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深化“岗课赛证”一体化改革。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实施学分制改革,在校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明显提升推进三教改革,建设混合式教学课程135门出版教材34;贯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理念,建立大赛常态化工作机制,各类大赛屡获佳绩,仅2021年,在校生斩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文体大赛奖励780人,同比2020增加了65%;课证融通取得成效,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围绕证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获批教育部1+X证书试点项目31个,参与考试人数逐年递增。

       开放办学不断深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与全市1000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就业基地,与牡丹区、开发区和高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东明石化、山东联众医药、山东舜和国际酒店、海尔集团联合举办订单班;与山东育中方略教育集团、中关村软件园、360等六家企业开展联合招生;引进精进电动、华驻集团、中国美术学院共建精进电动产业学院、全季酒店、中国美院(菏泽)大学科技园,引企入校138家。学院立项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中心、共享性智能实训实习基地等六个重点建设项目列入菏泽市“十四五”规划,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入围山东省“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储备。与市委组织部、市招才引智服务中心联合建设了国际创新人才港,设立了山东省医药生物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工作站、菏泽市高端化工研究院、菏泽市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中心、菏泽市水处理重点实验室、菏泽市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考点。牵头成立菏泽市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并担任理事长单位,参与发起成立全国人工智能产教联盟、全国农业光伏产业联盟和山东省跨境电商产教联盟并担任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单位。建设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化工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出租车驾驶员安全教育三大线上培训平台,2020、2021年度组织线上线下各类培训和社会考试159万人日。2020年,菏泽职业学院成功承办全国职业教育服务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郝明金亲自莅临视察指导。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韩国中部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成功申报菏泽市第一个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已招收三届学生共102人;建成菏泽市高校第一所海外分校--韩国中部大学菏泽职业学院分院。累计接待国外来访200余人次,输送海外留学生67人。

       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深化职称、绩效、用人制度改革,2020--2021年,新晋教授37人、副教授38人,破格晋升教授3人;打破平均主义,建立了按工作量和工作业绩分等级、论贡献的良性绩效分配机制和奖惩机制,2021年度对省级以上大赛获奖教师发放奖金170万元;完善传帮带工作机制,打造学习成长共同体,组建24个教学大赛团队、31个教学成果培育团队、18个精品课建设团队、6个“专升本”培训教学团队,评定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等91人,专业带头人35人;严格推行教学质量等级评价和部门考核等次评价机制,实行全员排名制,考评结果全院公示。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强化后勤管理,提高服务保障能力。规范服务外包企业管理,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常态化市场竞争机制。优化能源设备管理,促进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建立“公物仓”,合理配置固定资源,提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学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推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现有党总支13个、党支43个成功召开了第一次党员大会,制定了“1336”发展战略,明确了建设鲁苏豫皖交界地区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作风明显转变。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定期研判形势,强化思想阵地。着力破解干部队伍断层问题,从严选拔干部,大胆启用年轻干部,2020年提拔中层干部95人,2021年遴选青年后备干部84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大力开展廉政教育活动,确保了校园良好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