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正文

【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 ⑮|教书育人的“道法术器”——菏泽职业学院师德标兵赵变丽

发布日期:2025-10-23 浏览量:

编者按

为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充分展现菏泽职业学院教师们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奉献与创新精神,讲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故事,倡树师德典范,近期,我们开展“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系列报道,旨在通过教师自述,还原其从教精彩瞬间,传递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期待通过这些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教师们的付出,感受其平凡中的伟大,激发教育工作者热情,同时激励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感恩教师,努力成才。今天,我们一起了解菏泽职业学院师德标兵赵变丽。

寒暑轮替,岁月不居,时光匆匆。蓦然回首,今年已是我来到菏泽职业学院的第五个年头了。时光最无情,总是不紧不慢、毫不留情地挥别过去、迈向明天;时光也最有情,永远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记录成长、镌刻足迹。此时此刻,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细数过往,不禁自问:2021年3月份入职以来,我走过了怎样的专业成长之路,又发生过什么样的从教故事?我该以何种姿态拥抱过去,又应以哪种节奏迈向未来呢?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一名思政教师,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怎样才能答好“教书育人”这道必答题呢?我想借用《道德经》的哲学概念,做出自己的回答:明道、知法、有术、善器

明道: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何谓教师?总书记所提倡的“引路人”精准定位了教师角色:“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我一直深信:“教书育人”,是一个无比沉重同时又无比幸福的字眼!沉重在于责任大、任务多;幸福在于不仅成就学生更能成就自己!我犹记得2023年2月末发生的一幕:那是我产假结束的第一天,刚刚踏入校门,就被一群学生围住了。这些孩子是我之前教过的旅游管理系的学生,她们叽叽喳喳地跟我交流:“老师你什么时候休完产假?”“老师你生了个男孩还是女孩?”她们还满怀期待问我:“老师,你什么时候还能再给我上一节思政课?”“你以后能带我们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不?”孩子们暖心的话语像一股热流注入我的心田,打消了我当时重返校园的焦虑情绪。

回望过去,我着眼“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践行“教育家精神”,深耕思政课堂,推动“大思政课”和“思政课一体化”走深走实。我尽力将所学所思付诸实践,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将教学模式内化为教学风格因此,努力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展望未来,我会继续站稳思政课,让教书育人与新时代同频 。让培根铸魂与新征程共振,积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知法: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好老师”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清代诗人袁枚的这首《苔》,是我非常喜欢的诗句。我尝试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力量,支撑“好教师”美好愿景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描述“好教师”形象: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好教师”的练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需持之以恒。就日常工作来说,以一颗敬畏之心,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堂、每一个教学问题、每一个学生个体,就能够使自己更加接近“好教师”的职业目标。这几年我,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我,“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启智润心,培根铸魂,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除了承担日常思政教学和科研任务,我还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担任学校党史爱好者协会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去年我们社团先后开展了“青春筑梦 奋斗不息”演讲比赛、“百家争鸣辨对错 胸有成竹赛青春”辩论赛、“‘声’临其境 重温红色岁月”配音比赛等多项活动,获得社团学生和团委老师的一致好评。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社团的两位学生负责人在筹划、组织和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分别成功申请了2024年度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

我再来说一个例子。2023年秋季我承担了电子商务专业的毛概课程授课任务,一位叫师某某的同学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个女孩子学习态度端正,只是稍微缺乏自信,不太善于表达自己。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课前五分钟的“你我共关注”学生汇报环节、课中的“沉浸研讨”师生互动活动、课后的特色作业布置等多种途径和她多多接触,想法设法鼓励她走向台前、敢于突破。转机发生在2024年4月份的院级“五四传薪火 青春续华章”演讲比赛。那次比赛她准备充分、信心满满,荣获一等奖。之后她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之中,整个人的状态“肉眼可见”地愈加自信和从容。后来这位同学对我表达感谢,说正是我的鼓励,让她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特长。后续我会继续锚定“好教师”的远大梦想,认准思政教学这件事,走好从教生涯的每一步,坚持长期主义,做“困难而正确的事情”, 提升铸魂育人效果,把教学过程转化为科教兴国的生动实践。

有术: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想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必须成为学生的求学之路的“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努力成为一名“大先生”的追梦路上,我有哪些成长和收获呢?

2021年入职以来,我内修师德、外练师能,深耕思政课堂,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教学本领。我多次参加校级、市级、省级课赛,曾获得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23年度“萌新磨课总会”特等奖、2024年山东省第三届全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二等奖、2024菏泽市大中专思政课比赛一等奖。我曾在国家级和省级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还积极参加不同级别的征文活动,2022年6月获菏泽市区“四学四转四提高”征文一等奖,2024年10月在山东省教育厅官网的“战线联播”板块发表《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促进三全育人》一文。除去这些纸质的成果,我还收获了一波波学生“好评”: 当所教的学生跟我咨询职业选择问题的时候,当参加讲座的学生夸赞我的讲座内容的时候,当之前教过的学生来到我现在的课堂蹭课的时候,当暂时休学的孩子还跟我保持联络的时候,当已经毕业的学生还愿意跟我分享生活的时候,那一刻,身为“人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血条拉满”,想要成为“大先生”的动力“爆棚”。

善器: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筑梦人”

兴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正如总书记所说: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 成为一名合格的“筑梦人”并非一件易事,面临很多挑战,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令人深思:思政课建设如何不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大使命?如何在守正创新中推动内涵式发展?如何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有“网络原住民”之称的“00后”学生,思政教师既要深挖优质资源,打造课程体系,又要善用数“智”手段,创新方式方法, 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红色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的主题教学为例,如何让菏泽“压箱底”的红色故事“跳”出来,让本地“家门口”的革命英雄“火”起来,让冀鲁豫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燃”起来,是我苦苦思考的问题,并逐步摸索出了“三个课堂”协同联动的教学模式。一是抓好思政“第一课堂”,厚植红色基因,打造多元革命文化矩阵,开展丰富活动;如“我和我的家乡”专题教学、“讲好红色故事 争做时代新人”朗诵比赛,“我眼中那些了不起的菏泽人”故事分享等等。二是抓牢实践“第二课堂”,结合区域特点,丰富红色文化源头活水;我们将具有区域特色的革命人物、革命故事、主题作品等资源整合,比如带领学生去曹县“红三村”、菏泽烈士陵园、单县红色湖西教育基地等场所进行红色主题研学,营造浓厚的革命文化氛围。三是着眼网络“第三课堂”,创新载体形式,线上线下联动,引导学生在深学细悟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借助学习通、学习强国、微信、QQ等平台,构筑起智慧平台,引导学生感悟菏泽英雄故事、鼓励学生追随家乡英雄脚步、鞭策学生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强调“教育问题既是惟此为大的事情,也是非常复杂的事情。既要久久为功,又是当务之急。”面对“惟此为大”的教育事业,思政教师应当何为呢?我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践行培根铸魂“大思政”,写好立德树人“大”文章厚植成才沃土,静待桃李芬芳,为科教兴国战略、强国建设事业、民族复兴伟业加油助威、摇旗呐喊!同时我也深知,“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从一名年轻的青年教师的名副其实的“引路人”、“好老师”、“大先生”、“筑梦人”,我还有很长的要走。我会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持续发力,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干,将“目标清单”变为“成果清单”,用心用情用力交出一份优秀的“从教答卷”!